发热,是身体对各种致病因素的一种防御反应,也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之一,作为医院的物理治疗师,深入了解发热的机制以及掌握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,对于帮助患者缓解不适、促进康复至关重要。
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,感染性因素如细菌、病毒、支原体等病原体入侵人体是最常见的原因,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、恶性肿瘤、中暑等,当身体受到这些因素刺激时,体温调节中枢会发生紊乱,导致产热增加、散热减少,从而引起发热。
对于发热的物理治疗,首先要明确发热程度,低热(体温 37.3℃ - 38℃)时,可采用温水擦浴的方法,准备 32℃ - 34℃的温水,浸湿毛巾后拧至半干,依次擦拭额头、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、四肢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,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,达到降温目的,擦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,避免着凉。
对于中度发热(体温 38.1℃ - 39℃),除了温水擦浴,还可配合使用退热贴,退热贴通常含有高分子水凝胶等成分,贴于额头后,能通过凝胶中水分汽化带走体表热量,起到局部降温作用,同时给患者带来清凉舒适感。
当体温达到高热(体温 39.1℃ - 41℃)甚至超高热(体温超过 41℃)时,物理降温措施就显得更为重要,此时可采用酒精擦浴,但酒精浓度要控制在 25% - 35%,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,擦浴方法同温水擦浴,但要注意避开胸前区、腹部、后颈部等部位,也可使用冰袋冷敷,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,置于额头、颈部两侧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部位,通过冷传导降低局部温度,进而帮助降低体温。
在进行物理治疗发热时,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,若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寒战、抽搐、呼吸困难等其他异常表现,应及时告知医生,以便进一步检查和治疗,避免延误病情。
物理治疗在发热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通过合理运用各种物理方法,能有效缓解患者发热症状,减轻不适,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争取时间,助力患者早日康复。
发表评论
全面解析发热的物理治疗方法,从冷敷到温热疗法的科学原理与应用技巧。
添加新评论